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昨天頒獎,六位得主劉國松(左起)、施叔青、李祖原、李泰祥、劉若瑀、李屏賓與總統馬英九、文建會主委黃碧端(右一)合影。
記者林秀明/攝影
引自:http://web.ner.gov.tw/culturenews/culture/culture-detail.asp?id=9343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國家文藝獎頒獎 馬英九親賀六位得獎者http://www.cdnews.com.tw 2008-09-26 19:32:52
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頒獎典禮今天在台北賓館舉行,總統馬英九讚揚畫家劉國松、建築師李祖原、作曲家李泰祥、作家施叔青、攝影師李屏賓及表演藝術家劉若瑀六位得獎者,都是大師級人物。 中央社26日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國家文藝獎,七月公布第十二屆得獎人,今天下午舉行頒獎典禮,馬總統、文建會主委黃碧端、國藝會董事長黃明川出席,並邀請侯孝賢、陳邁、藤田梓、白先勇、劉惠珍、漢寶德等藝文界人士擔任頒獎人。 馬總統致詞表示,國家文藝獎是最受矚目的文藝獎,六位得獎者都是大師級人物。 對於曾拍過「花樣年華」、「千禧曼波」等片的李屏賓,馬總統說,李屏賓拍過很多部侯孝賢的電影,被譽為「影像詩人」;李泰祥音樂作品從民歌到嚴肅作品都膾炙人口,成為三十年來台灣人共同的記憶。 馬總統說,李祖原的作品大家耳熟能詳,強烈展現中華文化色彩,代表作台北101大樓成為台北市地標;施叔青筆耕很早,在高中時代就讀過她的作品,「香港三部曲」、「台灣三部曲」等系列和大河小說寫法不太一樣,創造嶄新風格。 此外,馬總統表示,劉若瑀的「優人神鼓」1988年在法國亞維儂演出,走向國際舞台,但也沒忘記本土責任,今年二十週年並展開環台雲腳,令人感動;劉國松以水墨畫聞名,他剛到哈佛大學唸書時,看到東亞法學研究中心大廳擺了劉國松的畫作,覺得很感動和驕傲。 馬總統說,「工程可以使一個城市變大,只有文化才能使城市變偉大」,以往的年代是文化為政治服務,但政治應為文化服務,讓文化界獲得更多資源,創造更好成果,不只「文化立國」,還要「文化興國」。 【中央網路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國家文藝獎》苦過才有喜悅 李泰祥譜寫希望 |
![]() | ||
| ||
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頒獎典禮昨天舉行,得獎人畫家劉國松發表得獎感言:「活到什麼時候,就畫到什麼時候」;作曲家李泰祥也說,要以有限的人生繼續譜寫希望之歌、生命歡愉的樂章。 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遴選的國家文藝獎,今年共選出表演藝術劉若瑀、畫家劉國松、建築師李祖原、作家施叔青、電影攝影師李屏賓、作曲家李泰祥六位得獎人。 馬總統致詞時強調,過去是文化為政治服務,現在要扭轉這種現象,讓政治為文化服務,台灣不只要文化立國,更要文化興國。 頒獎典禮延續往年慣例,邀請與得獎人關係密切的親朋好友擔任頒獎人,劉若瑀從支持她的大姐劉惠珍手中接過獎,談到影響她甚鉅的波蘭戲劇大師果托夫斯基,劉若瑀一度哽咽。 畫家劉國松表示,以前曾說過要畫到九十五歲,後來修正為一百歲,現在他還要再修正:「活到什麼時候,就畫到什麼時候」。建築師李祖原則表示,任何民族都有偉大的建築,建築背後有偉大的思想,他的使命就是在民族美學基礎上,繼承、開創中國建築新風貌。 作家施叔青則表示,自己是天生的「島民」,從台灣、紐約曼哈頓島再到香港,都在尋找身分認同;過去,歷史解釋權在男性手中,她要找到女性觀點的歷史詮釋權力。 罹患帕金森氏症的作曲家李泰祥表示,生病後更能體會苦過才會有喜悅,他將繼續創作希望之歌。 |
引自: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4535327.s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二屆台灣文藝獎今日揭曉
http://news.sina.com 2008年09月26日 05:36 中國新聞社
9月26日,第十二屆台灣文藝獎在台北賓館揭曉並舉行頒獎典禮。台灣攝影師李屏賓(右三)、建築師李祖原(左二)、作曲家李泰祥(右一)、作家施叔青(左一)、表演藝術家劉若瑀(右二)、畫家劉國松(左三)獲此獎項,他們均為當今台灣文化藝術界的大師級人物。 中新社發 楊旭 攝
版權聲明: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中新社台北九月二十六日電(記者楊旭 耿軍)第十二屆台灣文藝獎二十六日在具有歐陸風格建築特色的台北賓館揭曉並舉行頒獎典禮。台灣攝影師李屏賓、建築師李祖原、作曲家李泰祥、作家施叔青、表演藝術家劉若瑀、畫家劉國松獲此獎項,他們均為當今台灣文化藝術界的大師級人物。
台北賓館二十六日下午名流雲集,賓館內的紅地毯將各個富麗堂皇的大廳連在一起,在燈光的照耀下成為藝術殿堂。獲獎藝術家依次走過紅地毯。
台灣攝影家李屏賓為人熟悉的作品如電影《花樣年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得獎理由是,李屏賓的攝影具有獨特的人文思惟與視野,其攝影專業豐潤電影的影像風格,迅速成為國際影壇的注目焦點。
建築師李祖原是台北地標“一0一”大廈的設計師,他設計的不少建築物都成為當地的標誌。得獎理由評述他的作品表達中華文化的哲學思考,展現獨特的美學造詣。
廣為傳唱的歌曲《橄欖樹》名冠華人世界,詞作者是三毛,曲作者便是作曲家李泰祥,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他寫了大量了校園歌曲、流行歌曲、民謠、原住民歌謠、電影配樂等。
作家施叔青一九六0年代開始創作,迄今不懈。創作小說二十餘部,另有戲劇評論、作家訪談錄、散文集多本,其小說《香港三步曲》影響較大。
表演藝術家劉若瑀將西方葛托夫斯基身體訓練結合東方傳統武術、擊鼓、太極等元素,探索出“當代肢體訓練法”,在專業領域上具開創性。
畫家劉國松對現代水墨畫的創作和貢獻成績卓越,影響深遠。(完) 【編輯:唐偉傑】
引自:http://news.sina.com/tw/chinanews/101-101-101-104/2008-09-26/05363323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