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丟棄了,李安撿起來
DWNEWS.COM-- 2007年9月6日0:54:17(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長平/我並不認為《色‧戒》是張愛玲寫得成功的小說。她一定是太想寫好了﹐所以披閱了三十載才拿出來發表﹐遭人罵還忍不住寫文章自我辯解﹐自信心嚴重不足。和她的其他小說相比﹐這一篇寫得十分生澀﹐不大容易看明白。看明白之後﹐才發現是一個老掉牙的故事﹕一個女革命者以美人計誘殺漢奸﹐在關鍵時刻動了情而全盤皆輸。(chinesenewsnet.com)
又過了二三十年﹐這個故事變成了電影﹐全球高票房成績指日可待。一個觀念先行的老故事﹐李安為什麼能夠讓它成功﹖(chinesenewsnet.com)
答案是﹐李安的電影從來都觀念先行﹐從來都講老故事。無論是《喜宴》﹑《推手》﹐還是《臥虎藏龍》﹑《斷臂山》﹐故事並沒有多麼出彩﹐觀念也並不見新意。《喜宴》那個系列﹐中心思想就差點用畫外音說出來﹐那就是中西文化的沖突與融合。《臥虎藏龍》用武俠來表現東方文化。順帶一說﹐張藝謀的失敗在于﹐他是用東方文化來表現武俠。《斷臂山》呢﹐其實是用西方人和同性戀來描寫東方傳統情感模式。(chinesenewsnet.com)
說到底﹐李安的電影裡並沒有什麼新的東西﹐他的可貴之處在于﹐當所有人都在急吼吼地求新求變的時候﹐他堅持了一種舊。他的電影裡有中國舊戲的傳統﹐觀念化﹑程式化﹑舒緩﹑內在﹑以少勝多﹑意韻悠長﹐等等。(chinesenewsnet.com)
我不知道李安的舊戲功底﹐但他一定深得其中三昧﹐把它當作中國文化的精髓來消化了。他在決定和譚盾合作之前問道﹐“你懂京劇嗎﹖”他罵過章子怡這一代女子坐沒坐相﹑站沒站相。他要的東西在古代戲劇裡都有﹐不止坐相站相﹐什麼相都一絲不苟。(chinesenewsnet.com)
我看李安的電影﹐總覺得是在看舞臺劇。高度概括﹐玩味細節。別的人士也說過﹐《臥虎藏龍》裡哪是武打﹐分明是舞蹈。那些處理﹐表面上是現代光影﹐骨子裡卻是舊式梨園。(chinesenewsnet.com)
文化上的確是有一種鄉音鄉情。生活在偌大中國的我﹐當這種情懷空虛時﹐並沒有想到要去李安的電影裡填補。我以為﹐要看舞臺劇那還不容易嗎﹖其實不然。前不久回成都﹐想看一場川劇﹐錦江劇場竟然也沒有演。前幾天到北京﹐和朋友去了長安大戲院﹐那裡京劇倒總是在唱著。不過﹐十分遺憾﹐和以往一樣﹐我們失望而歸。(chinesenewsnet.com)
那天晚上演的是三出折子戲﹐《扈家莊》﹑《天女散花》和《鬧龍宮》﹐花俏而熱鬧﹐這正是典型的對傳統戲曲“去其精華﹑取其糟粕”的做法。同期上演的新編歷史劇《袁崇煥》﹐雖然有于魁智等名家賣力﹐但我們也沒敢去消受﹐因為它和幾乎所有的新編歷史劇一樣﹐走的更是花俏而熱鬧的路子。導演的口氣跟張藝謀一樣﹐非震撼觀眾不可。(chinesenewsnet.com)
傳統舞臺上﹐也經常熱熱鬧鬧﹐但那些華麗的行頭背後﹐是涼透心底的寂寞和深邃。三四人千軍萬馬﹐六七步萬水千山﹐那僅僅是因為演員不夠多﹑舞臺不夠大嗎﹖寫意畫肯定不是為了省油墨﹐而是因為簡化的形式裡蘊含了更多的內容。這麼簡單的道理﹐戲曲的傳人們卻不懂﹐恨不得顛倒過來﹐用千軍萬馬來演三四人﹐用萬水千山來走六七步。(chinesenewsnet.com)
這種惡俗的商業大片思路對折子戲的影響﹐就是川劇只剩下變臉﹐京劇只剩下翻筋斗。最不能容忍的是﹐總是舍棄舊戲中舞臺表現的精髓﹐而只拿這些東西去向外國人炫耀。有一次﹐一個朋友從遙遠的雅典發來消息﹐說是在古老的狄奧尼索斯劇場看京劇。多麼令人激動的場景啊﹗在我的想象中﹐是《趙氏孤兒》那樣的淒涼壯美應和著古希臘悲劇的遺響。事後才知道﹐演出的曲目竟然是《鬧龍宮》﹑《天女散花》這樣的雜耍。(chinesenewsnet.com)
好吧﹐我們只好去看李安的電影了。
引自: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Opinion/2007_9_5_12_54_17_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