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祥的電影音樂世界
人們習慣以「跨界音樂家」來形容李泰祥,因為李泰祥很難定位,他曾經是台灣省立交響樂團的指揮;他也曾經以交響樂來為傳統歌謠穿新裝,現代劇場也到處可見他的音樂足跡,同樣地,流行樂界裡,他所創作的《橄欖樹》和《你是我所有的回憶》也都是膾炙人口的流行樂章。
但是很少人知道,他也曾經是熱情洋溢的電影青年,自費拍過實驗短片,更在生命的黃金歲月裡,替二十多部電影寫下傑出的電影音樂,還因此得到過兩座金馬獎。李泰祥的電影音樂曾經帶給無數影迷觀影感動,但是他的電影世界卻是很少人聽他細述追憶的,春日午後,一杯茶,一席談,留下了電影史的珍貴紀錄。你是鼎鼎大名的音樂家,但是很少人知道你也拍過實驗電影,那是什麼心情下的創作?
進入電影業一直是我的心願之一,年輕的時候什麼電影都看,有機會就想自己來,那是一部片長十分鐘的電影,但是沒有片名,當初的想法是要配合我的《清平樂》在東京演出,做為多媒體的表現藝術。
短片是用十六釐米拍攝的,大大小小的拍攝細節都是自己一手搞定,從借燈、打燈、服裝到美術場景都是自己來,用最克難的方法拍攝,也很前衛地用倒拍、疊影和多重曝光的手法在畫面上呈現鬼魅般的效果,希望有像夢和書法的節奏韻律,還加進了許多廢片,包括黑片、白片、打格子的,相互交錯,但是各有節奏,配合起我寫的現代音樂,還蠻有魅力的,可以表現出純粹清淨平和的意識,因為我都是在追求一種莫名的,而非劇情的東西。
《橄欖樹》捧紅了胡慧中
你是怎麼進入電影界,怎麼以音樂來為電影增添魅力?
從事電影工作,可以滿足我對電影的嚮往,完成藝術上的建立,所以我滿積極地介入電影,製片人周令剛來找我做《歡顏》的電影音樂時候,我就積極配合,加上周令剛很想多聽作曲家的想法,所以很多製作會議都帶我去參加,讓我相當有參與感,我在參加劇本討論時,七嘴八舌說了不少意見,甚至改變了劇本方向,後來因為陸續增加了不少歌,所以導演經常來問我到底要把歌放在什麼樣的場景位置上才容易發生效果。
《歡顏》一開場就是胡慧中把《橄欖樹》給從頭唱到尾,導演屠宗迅給足了她三分鐘的大特寫,一下子就把她給捧紅了,這是劇情原先就有的安排?還是因為你的歌太精采了,所以乾脆擺在片頭,讓大家聽歌聽個夠,順便欣賞胡慧中?
電影本來就是描寫民歌手的故事,胡慧中的角色原來就要會彈吉他會唱歌的,給她足夠的篇幅去唱歌是合情合理的安排,歌寫得好不好是一回事,讓女主角歌唱,又不影響劇情的流暢感人,定位清楚,就算不負使命了。
一開始,音樂都是務求甜美,但是導演屠宗迅覺得劇情單薄了些,情感深度不夠,一再要求加戲,特別是一場胡慧中惡夢的戲,拓展了電影空間和角色的心理深度,再加進我所寫的「不悅耳」的音樂後,更加浮現了藝術內涵。
《歡顏》的音樂沒有得到金馬獎,反而是你和沈呂百合作的《歡顏》主題曲拿到十六屆金馬獎的最佳歌曲獎,談談你們一起合作的《今年湖畔會很泠》吧?
當年廣告界臥虎藏龍,一群不甚得意的電影人窩身在裡面,在義美老闆的發起下,替我剪輯實驗短片的葉金淦導演和沈呂百等人都是很有電影企圖心,有理想的人,愛電影愛得發狂,大家想要拍一部新式的電影,尋找藝術的新血,所以除了我是有電影經驗的老手之外,其他人都是新手,謝春德的攝影,男女主角黃永洪和王祖賢都是初次擔綱,大家一致要積極去建立新的語言和表現方式。
當初的片名想要取做《妳是我所有的回憶》,原因是大家聽過我所寫過的這首歌曲之後都深受感動,喜歡得不得了,不但用做電影主題歌,更想乾脆用歌名來做電影名字,可是我反對。我當然有受寵若驚的感覺,可是用歌名當片名真的很不妥。雖然說電影中這首歌的旋律一直浮現,很有點題的效果,但是葉金淦也認為如果電影中一直用《妳是我所有的回憶》,不夠悲涼,電影拍到一半時才又改叫做《今年湖畔會很冷》,理由是這個片名比較長。當年很迷信,認為片名越長越賣座,所以我又另外寫了一個《今年湖畔會很冷》的主題歌,回報他們的知遇之恩。
音樂篇幅太長扼殺電影生命
《今年湖畔會很泠》的音樂處理讓人印象深刻,不只是曲調動聽,而是三不五時就會用音樂來暗示角色的浮動,你的創作概念是什麼?
電影中有歌,其實是個大學問,因為歌曲出現的時候,劇情勢必就得配合。因為有時候歌出來十五秒的時候效果非常好,可是十五秒過去後就得去想,你是要繼續唱下去呢?還是就讓歌消失了?不管是直接切掉或做淡出處理,都很尷尬。
如果讓音樂優先吧,固然可以保存音樂的完整性,大家聽了都會覺得音樂不錯,但是回到電影本身,我必須承認,一旦音樂的篇幅太長,真的會扼殺了電影的生命和質地。
你的配樂作品都是自己去指揮樂團演奏,事前也要計算時間長度吧?
我在配樂的時候常常是片子還沒有拍好,音樂就先已經寫好了。大家都分道進行,我只錄一特定的效果音去算秒數,算時間是因為影片已經好了,所以要知道長度好套進去,其他則是要硬卡,不論是音樂同畫面,或是畫面同音樂,總之,就是要有一方面要去配合另一方面。
其實最大功臣是錄音師馬沙,他很厲害,知道可以在那裡切割音樂,不論是音樂拉掉或進入的點,他都很會找,處理得天衣無縫,所以很多音樂其實最後都交給他來處理了。但是他很堅持一定要我在場他才敢動我的音樂,那是他對我的尊敬,其實他才是我們應該要感謝的幫手,我跟他學了不少呢。
接下來你就替《戰爭前夕》配樂,你會常和導演混在一起嗎?
李嘉找我來替《戰爭前夕》配樂,基本上他們都很尊重我,在合作的時候經常來往,吃飯、聊天都喜歡找我來湊個數,主要是希望我能幫忙多出個點子,我也覺得很榮幸能被導演這樣重視。
你也做過古裝電影《洛神傳》的配樂?那時候的環境如何呢?
張美君導演的《洛神傳》經費也是很有限,特別是《洛神傳》場面很大,為了表現大場面的音樂效果,其實只要導演給我十方之一的製片費用來做音樂的話,效果一定很棒。因為樂團人數和氣勢成正比,要表現大軍,一定要有百人以上的樂團,才拉奏得出大軍氣勢,如果只有十來個人,絕對不可能嘛!畫面上如此,音樂上更是如此,《洛神傳》描寫三國末年的動亂以及權位傾軋,應該有大樂團來表現,許多我的設計都因為經費關係而無法執行出來。
我用了簡單的打擊樂器來做象徵,打擊樂器不一定只適合用來做刀光劍影的動作戲配樂,它也可以用來表現角色的內心世界的掙扎,譚盾在《臥虎藏龍》中也用過類似的手法。
《名劍風流》配樂贏得金馬獎 你也替武俠電影《名劍風流》配樂,還因此拿了金馬獎呢,當時是想做什麼突破嗎?
當時我只是想讓武俠片能夠有現代感一點的音響,其次則是加強角色的性格衝突和戲劇張力,我還記得李嘉導演那時候只給我七萬元去做音樂,只能找少少的樂手和樂器,其他的錢再支付錄音費就差不多了。
不過,《名劍風流》是我的小小實驗,兩三天就寫好了。我用了很簡單的聲音製造出很多的效果,企圖達到「動機發展」的音樂效果,因為《名劍》裡的角色很多很複雜,只能選擇幾個重點人物來經營「動機發展」的音樂模式,例如正義、邪惡、神秘等主題,雖然很多時候不能派上用場,音樂的總長也不長,但卻是我第一次為電影而寫的「配樂」。在那之前,我寫了太多的歌,結果音樂被歌給蓋住了,所以難怪那次會為我贏得一座金馬獎。
好的電影音樂有什麼鑑定標準呢?
簡單一句話,那就是發揮電影必要的功能,還要積極地進入到藝術的質地層次,這是很重要的環節,音樂最適合表現角色的生活程度和文化背景,例如你只要先看到畫面上出現一個老人家,背後的音樂是京劇吊嗓子的聲音,你就會直接從愛唱京劇的老人家背景,了解他的可能是外省老兵,音樂就有這種「說明」功用。
音樂還有「強化」效果,例如有人要赴死就義,你一旦提供崇高或害怕的主題,就可以打造出雄偉或恐懼的情境,直接把觀眾帶進那種境界之中。
你覺得電影音樂可以單獨存在單獨聆賞嗎?
我認為應該要和電影在一起的,它可以獨立成為電影音樂,但是它不是純粹獨立的音樂,畢竟它是為電影而創作,它的意義完成是對照電影的畫面。雖然時隔多年之後,我們常會因為聽到音樂而想起當年看電影的畫面和感覺,但是那畢竟還是電影音樂。
(圖片提供/金革唱片)
祥的電影音樂世界
自由電子報
http://www.tonight.tv/modules/articles/article.php?id=22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