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竹板響嘩楞:說唱成語故事



撒種‧發芽 魏龍豪

「說唱」這門藝術來自民間,創自群眾,曲目繁多,各具特色。因為通俗易懂,趣味叢生,音韻親和,節奏明快,是民眾最最喜聞樂見,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娛樂節目。
政府遷徙來台,獨缺說唱藝者隨行,昔日喜愛曲藝的人們開始從意念中挖掘研討,整理改編,卻苦於資料有限,滯留不前,難獲進展。
文彬是位曲藝說唱癡迷者,為了突破瓶頸,遠赴平津,拜師求友。不單勤苦力學,奠定說唱表演基礎,並且蒐集理論、教學,腳本等相關資料,深入探討,整理改編。
《竹板響嘩楞》的出版是塊試金石。在這日新又新的時代裡,傳統民俗說唱藝術,面臨著考驗和契機,端看群眾的喜惡與取捨。如果這些先民珍貴遺產值得保留發揚光大,獲得認同和支持,願大家共同努力,鼓勵年輕朋友們的說唱耘耘,加速整理資料,並推展介紹,讓這些多彩多姿的民俗藝術在寶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竹板響嘩楞─大家學成語 柯作青

台灣近幾年來,參與「說唱藝術」研習的人口愈來愈多,其中尤以「竹板快書」最受小學生喜愛,因為「竹板快書」的表演者,靈巧的打著竹板,在明快的節奏當中演述故事,講究節拍與和語言的協調;情節與身段的搭配。從頭至尾,一氣呵成,不但令人著迷,而且有其獨具的技巧。可惜在這一方面一直缺少完善的教材與師資,讓有心學習的老師和小朋友覺得很不方便。
林文彬這個年輕的「台灣人」,是當今台灣曲藝界的傳奇人物。憑著「興趣」兩個字,他苦學曲藝,不但有了精湛的演出技巧,也開始撒播種子,肩負起「承先啟後」的責任。
數年前,林文彬在平津訪師學藝時,認識了北方曲藝學校的老師陳永忠先生。陳先生也是一位知名的竹板快書表演藝術家。在向陳老師求教的過程中,他獲得許多寶貴的知識,並得知陳老師手上有豐富的著作。徵得老師同意後,他攜回了「快板書的表演藝術」和「快板書成語小段」兩部原稿。
隨後,林文彬和一群愛好曲藝的朋友組織了「臺北曲藝團」。除了頻繁的演出業務外,也應邀在各式各樣的場合中進行曲藝教學工作。在這期間,他嘗試著把陳老師所著的「快板書成語小段」,應用在小朋友的曲藝研習課程中,獲得出奇熱烈的反應。大概是由於這些段子易學易懂吧?小朋友不但藉由這些教材熟悉〔快板書〕的型式,更於其間理解了中國文字的聲韻之美,成語的典故和使用方法,效果相當好。
在教授「快板書」的經驗中,林文彬發現參與研習的小朋友,口語表達的能力有了明顯的進步;在練習竹板操作的過程裡,他更感覺到這一種傳統的打擊樂器,對小朋友手腦並用,肢體協調的訓練,有莫大的幫助。
「竹板響嘩楞」,便是林文彬從陳永忠老師原著的四十一段「快板書成語小段」中,挑選出十六段,重新修編而成。林文彬並且親自演出,灌製錄音帶。
在本書裡,除了收錄這些成語小段的唱詞以外,還有六段精采的「快板」─繞口令。同時,為了讓有興趣的朋友方便學習,更附錄了三篇深入淺出的解說。相信對於愛好「曲藝」和有興趣學習「竹板快書」的大朋友、小朋友而言,這一套「竹板響嘩楞」不但能提供最高的娛樂價值,讓你聽得入迷,高興得搖頭晃腦,手舞足蹈,它還會是一部易學易懂,兼具實用價值的參考資料。

說唱王子萬人迷─林文彬的傳奇故事 劉偉瑩

不管是任何人,只要看過林文彬出神入化的精彩演出,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怎麼會有這麼年輕的「說書先生」呢?年紀輕輕的,對老爺爺輩的傳統說唱藝藝,從竹板快書、京韻大鼓到相聲、八角鼓,怎麼可能樣樣精通呢?尤其是那一口字正腔圓的京片子,更令人難以想像他竟然是一個生長在碧潭橋邊道道地地的「蕃薯」──台灣男孩。

■投筆從護真稀奇
林文彬小的時候,家境清寒,父親賣豬肉,母親擺麵攤,才能勉強支付四個孩子的生活開銷。雖然林文彬的功課一直很好,不過,國中時一場接一場的大考小考令他非常痛惡,再加上獨立的個性,使他不願再增加家人的負擔,於是他放棄聯考,申請從國中保送至士校,就讀衛生勤務科,從此成為一名「男護士」。
全班第一名的學生放棄聯考,投筆從「護」?這項決定,跌破了師長和同學的眼鏡。

■精神病院的大明星
林文彬正式接觸到說唱藝術,是在民國七十五年左右,那年他已從士校畢業,被分發到一所精神病患收容所服務。當時文復會為教職員開辦了一項傳統技藝的研習班,林文彬也報名參加說唱班,隨張天玉老師習藝。他在班上年紀最小,學歷最淺,可是卻表現得最好,在期末的成果發表會上,首次登台,獨當一面。沒想到啼聲初試,就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博得個滿堂采。
「其實我上台時,緊張得腦子一片空白,回到後台,才發現所有觀眾還在為我鼓掌。這掌聲實在太吸引人了!」林文彬說。就這樣,林文彬開始了他的表演生涯。

■說唱王子萬人迷
隨張天玉老師習藝之後,他像個海綿般不斷汲取傳統藝術的精髓,曾先後前往大陸「取經」,拜知名藝人為師,在國內則大力推廣傳統國粹,教國小的孩子們學「說唱」,台北市大直、河堤、木柵、薇閣,以及台北縣莒光等幾所國小,一度特地開辦說唱藝術社團活動,邀林文彬為小朋友開啟另一扇藝術之門。
林文彬的課程設計有趣而豐富,很受小朋友歡迎。和他相處過的小朋友都非常喜歡他,對他念念不忘。在歐洲巡迴演唱時,僑界的報紙給他極高的評價,並且稱譽他為「說唱王子」。

■相聲小名嘴
林文彬回溯他與說唱藝術的結緣,其實是在小學五年級,也就是民國六十年初收音機剛開始普及,魏龍豪、吳兆南兩位名嘴的相聲節目正當紅的那一段時期。當時,他們班上的小朋友對相聲都十分著迷,每天的話題,不外是哪一段相聲如何有趣。而且說著說著,大家便情不自禁的模仿起來。林文彬正是其中最調皮又愛秀的孩子。原本滿嘴台灣國語的他,也在說學逗唱之中,漸漸練就了一口標準的京片子。
升上國中之後,林文彬更愛表演了,他跟幾個好朋友被同學們公認為最佳相聲拍檔,只要有表演,就少不了他們的節目。不過,這幾個窮學生的表演方式非常克難,長袍得向別人借,腳本得從廣播節目上錄,再一字一句的學,而身段及肢體語言也只能憑空想像,自創新招。林文彬說,這一段童年往事,令他回味無窮,至今還清晰生動的印在他腦海裡。

■由孤僻而善變
「我希望自己是一座橋,在西方文化充斥的社會中,帶領孩子們進入中國傳統的領域。」林文彬寓意深長的說,「我曾經對年輕人漠視傳統的心態痛心而憤世嫉俗,孤立在自己的象牙塔中。後來我徹底改變自己,融入時下追求時尚的青少年中,才驚訝的發現,以流行親近他們,才有機會使傳統藝術打動他們。」
現在的林文彬,不再堅持一身唐裝了,他可中,可西;可以很新潮,也可以很古典。前一分鐘見他一絲不苟,正經八百,後一分鐘又見他調皮耍寶,讓人笑彎了腰。他更可以右手打電腦,左手敲竹板,雙手之間玩古弄今,隨心所欲。

■愛貓的夜貓子
林文彬喜歡電腦,喜歡卡通、漫畫,上KTV時拿了麥克風就不肯放。他還喜歡買衣服,收集香水。他的衣服擺滿了七大櫥,有非常正式的長袍馬掛,也有最時髦性感的行頭。他的戒指、手環、手表琳瑯滿目,多得數不清。除此之外,林文彬還很有愛心的收養了五隻流浪貓。他說,那是因為他自己也是一隻標準的「夜貓子」,在每個寧靜而漫長的夜晚,是他創作思路最靈敏的時刻。
總之,林文彬這個人,自稱很極端,很矛盾,但是在「現代」「傳統」之間,他自有一套處世哲學,不但一點兒也不極端,一點兒也不矛盾,還為中華文化的傳承發揮了最大的力量。


■作者簡介

陳默,字永忠。一九四六年生於天津。自幼喜愛文藝,師承快板書前輩藝術家:胡振江先生;以及相聲前輩藝術家:閻笑儒先生。從事快板書、相聲的表演多年。舞台經驗豐富,擅以京劇技巧融入表演之中,長於塑造人物,嗓音寬美,風格獨幟。並致力於教學與創作,曾發表部分作品,其作表作:「十五貫」曾紅極一時。現任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北方曲藝學校教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夜色如水 的頭像
    夜色如水

    飄動而來的是夢,飄動而去的也是~夢

    夜色如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