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流浪遠方的橄欖樹 被桎梏的音樂靈魂


   原是艷陽高照的午後,驟然下起一場雷雨,踩著和雨聲唏瀝不搭調的步伐,走進李泰祥位於台北縣三重市的住處,最近剛換過五年前接受「腦部深層電擊刺激手術」所安裝的「體內脈衝產生器」電池,李泰祥精神奕奕,將近三小時愉快的訪談近尾聲,聊著他2005 年獲得第十六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的新專輯【雲在頭上飛】中,他和獨子李奕青合唱得獎的歌曲《都蘭的大眼睛》,筆者提及,校園民歌時期他引吭高歌的音色讓人難忘,他從抽屜裡拿出一張轉拷自己作品的CD,緩慢卻熟稔地操作音響設備,播放他在1984 年,親自演唱將詩人鄭愁予創作於1954 年的新詩譜成歌曲的《錯誤》,高亢、豪邁、放曠的天籟歌聲,深情唱出: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
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


    聽著李泰祥二十二年前錄下的歌聲,看著他十七年來為「帕金森氏症」所苦,留著鬍渣的臉龐與削瘦身影,突然感到一陣難以言喻的鼻酸;就醫學的觀點而言,帕金森氏症只是把患者的身體關起來,然而原本流洩在李泰祥腦中的音符,卻也被硬生生的關在腦海裡,讓他再也無法把滿心的悸動藉由旋律表達、用歌聲唱出,這對一個音樂創作者而言,是多麼的殘酷。


   《錯誤》的歌聲在「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中近尾聲;在蒼茫遼闊中吟唱無法停駐廝守的疼惜與感嘆,曲末連續幾聲「是個過客」,喟嘆之後的餘韻,撼人心弦的悲傷旋律,就像他,生了場「錯誤」的病,不僅身體被病痛折磨,遲緩的動作再也捉不住一閃即逝的成串音符。


    問李泰祥:平常會播自己以前錄製的歌聲來聽嗎?他淡淡的回答:「不需要!」每次播放都是應別人的要求,但有多少人能瞭解「他底心小小寂寞的城」?那被身體桎梏的音樂靈魂,又有多少人聽過他的吶喊?


    李泰祥親切地問,想不想參觀他的工作室?原以為會是滿桌樂譜,卻驚見整套的電腦作曲軟體,今年初才在兒子親自指導下學習電腦作曲,雖然電腦軟體程式設計上對創作者而言難免受限,但是比起患病初期,由於手腳不停抖動,即連拿橡皮擦修改樂譜的動作,他都經常點錯、擦錯,兩相比照,電腦確實帶給他許多方便和樂趣。


    他點選一首最近創作的現代南管樂曲《水仙》,隨著電子demo ,他用台語唱著靈感來自〈洛神賦〉的歌詞,讓人驚訝擁有一半原住民血統,大多創作華語歌曲的他,也會創作、吟唱南管曲調。由於李泰祥所創作的音樂作品豐富多樣,本文僅針對他的華語創作歌曲作專題介紹。


釋放藝術天份


    李泰祥,1941 年出生於台東馬蘭部落,父親李光雄是少數在日治時期受過高等教育的阿美族原住民,母親是埔里人,為了給孩子們一個安穩的成長環境,1946 年冬天,父親帶著全家老小北上,那年他才五歲。特殊的「半個原住民」身分讓他成為學校裡的弱小族群,養成他堅忍獨立、不求人的個性。


    國小五年級,老師發現他的繪畫天份,幫他報名參加全省小學繪畫比賽,得獎的同時也將深藏在他基因中的藝術天份釋放出來。初中美術課時,老師拿了一個石膏像讓同學素描,他畫得很認真,但心裡也湧現疑惑:為什麼這個體型不錯的石膏人總是躺在地上,好像被打倒的樣子,「那個樣子就像我小時候被同學欺負時,經常被壓在地上動彈不得時一樣。老師告訴我,雖然石膏人被打倒,但他永不屈服,縱使躺在地上,依然不逃避也不投降,用他支撐在地上的手和身體,努力吸收大地的氣息,繼續戰鬥下去!」多年來這段話一直存在李泰祥內心深處,成為終生的精神後盾。


    李泰祥的父親曾因替日 籍 老師幫傭,意外獲得日本老 師免費 教授小提琴的機會,李泰祥從小也展現美術與音樂的天分,在學校趁著幫忙搬風琴的機會摸摸鍵盤,小學畢業前就能彈出旋律。初中時他模仿父親拉琴的樣子拉完音樂課本裡的曲子,有一天,父親送他一把小提琴,細心的他發現,家裡少了一把獵槍。


    十六歲那年,一則貼在電線桿的小提琴教學廣告,李泰祥正式拜留日小提琴家陳清港為師,由於自學多年因此進步神速,愛才的陳清港不僅傾全魷心力教他,在他付不起學費時,仍繼續免費傳授,讓他感激不已。


    考上國立藝專美術印刷科,原以為日後會朝美術發展,但是1958 年在陳清港的鼓勵下參加台灣省文化促進會主辦的小提琴比賽;他以一份莫札特第4 號小提琴協奏曲的樂譜和一張西蓋提的唱片,跟藝校音樂系主修鋼琴的女同學閉門苦練,果然不負眾望贏得第一名,這段經驗讓他感受到練習過程的收穫多於成果,因此決定轉入音樂科主修小提琴。


    在藝專就讀期間,他經常在樂曲裡加入自己即興創作的華采樂(Cadenza),當時剛自法國回國任教的許常惠鼓勵他:「像你這樣有強烈音樂性的人不多,應該去學作曲。」這番話讓他展開從臨摹、轉用與結合出發的自學作曲。為了推動現代音樂的創作,許常惠與顧獻樑等人於1961 年發起「製樂小集」(1961-1972),李泰祥與作曲組的同學馬水龍、戴洪軒等人曾在「製樂小集」中發表作品。


       1961 年藝專畢業後,在等候入伍召集令前,他在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任樂團首席,「窮困潦倒」的他,白天在中國青年交響樂團樂器儲藏室練琴,晚上則睡在放樂譜架的櫃子上,還曾經窮到練琴練斷了D絃仍照練不誤,三條絃的練琴功夫讓張繼高大呼歎為觀止。


       1966 年結婚後在台東過了兩年教書與創作的生活,充滿活力的他一面做原住民音樂的田野採集工作、一面做音樂推廣工作;教學之餘,組織山地青年合唱團、學生管弦樂團,持續地將採集來的音樂素材運用到創作中,1968 年他以「新民風音樂會」發表兩年來的成果。


春天的故事


    1970 年重回台北,在「大世紀製片公司」擔任業務經理,有一回和許博允相約打高爾夫球,打完十八洞已近黃昏,從位於半山腰的球場踏上歸途時,沿途景色在晚霞搭襯下更顯宜人,當時李泰祥的腦海裡閃過一些旋律,當天晚上,在許博允引介下,認識作家三毛,初次見面,李泰祥禮貌地問三毛:「請問芳名?」黃昏歸途的美麗景致揉合與女作家初識的浪漫氛圍,在他心裡譜成一首歌,任職於廣告公司擔任廣告片企劃的妹夫協助潤飾歌詞,他自譜詞曲寫下第一首創作曲《春天的故事》:


黃昏的時候我散步到小溪旁,
見到一位美麗的姑娘純潔又可愛,
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
我不禁問她:春天的故事?
她搖搖頭對我笑一笑,
送我一枝小小銅鈴花。


    由於當時國內的流行歌壇,唱的不是早期從中國傳入的華語歌曲,就是西洋音樂,李泰祥希望創作出屬於自己土地的音樂作品,便開始醞釀「草原之歌」系列創作雛形,「草原,只要有陽光和雨水就能茂盛『草原之歌』就是要展現土地的遼闊和生命力,表達出希望、情感與風格。」


    他開始向國內的作家與詩人邀歌詞,於是三毛寫下:《橄欖樹》、《不要告別》、《一條日光大道》,余光中寫下:《傳說》、《海棠紋身》,葉維廉寫下:《旋》、《你我擁抱的旭日》,他也在1970 71 年間,完成譜曲,並以筆名「逸之青」發表。筆名「逸之青」其實是取獨子李奕青名字的同音異字。李泰祥1 9 7 3 年獲選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Rockefeller undation)訪問學者,行前為了籌措安家費,1972 年便將這些歌曲版權賣斷給歌林唱片。


       1973 年他到美國聖地牙哥實驗音樂中心研習一年,該中心發展各式具實驗性的音樂,如電子音樂、錄音帶音樂、冥想音樂、前衛音樂、觀念音樂等。這些經驗對他日後創作風格具深刻影響,1974 年回國,當時國內缺乏電腦等科技設備,他選擇創作「錄音帶音樂」(Prepared  Music);就是借用錄音技術,創造新的聲音的一種音樂。第一首錄音帶音樂創作曲是《雨西門町》交響樂。


   他帶著錄音機,錄下各種「水」的聲音: 小溪潺潺、小雨唏瀝、驟雨嘩嘩......,將各種水的聲音剪接成第一樂章〈雨〉;為了表現第二樂章〈禪〉的寂靜,他晚上從台北縣中和出發到台北植物園,錄下沿途田野的蛙鳴、蟲嘶、樹葉的沙沙聲,天亮抵達終點站龍山寺蠥錄下寺院早課誦經的梵唄,剪輯成第二樂章。第三樂章〈西門町〉,呈現的就是真實的生活場景;西門町附近的鐵製天橋,人在上面行走時發出各式踢踏聲、火車、摩托車、小販叫賣、遊樂場人聲鼎沸,各種「人為」聲音成了第三樂章的主題。


    回想當時播放這首創新的錄音帶交響樂,李泰祥微笑表示:「當時我就用兩個大喇叭播放這首樂曲,雖然有鼓勵,但也清楚聽到長長的『噓聲』,但是我忠實的創作了一首屬於自己的樂曲。」同年接任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任指揮期間,將新音樂的觀念帶入當年思想較封閉的國內樂團。


齊豫與橄欖樹


    新格電器公司於1976 年成立新格唱片,所推出的第一張唱片就是李泰祥編曲、指揮的【鄉土民謠】,將一些台灣與中國的傳統民謠,以管絃樂和現代鼓重新詮釋,隔年,新格唱片舉辦「金韻獎」比賽,到1982 年止,共舉辦五屆,發掘相當多詞曲創作者與歌手,其中,第二屆「金韻獎」冠軍歌手齊豫,在【金韻獎第三輯】中錄製李泰祥在1970 年所寫的《春天的故事》,齊豫清亮且飄渺悠遠的嗓音,獲到李泰祥賞識,由於李泰祥的歌樂都偏高音域的創作,除了寬廣的音域又得有細膩的神韻,齊豫高亢、帶點兒滄桑與深情的嗓音,正是李泰祥夢寐以求的聲音,便著手為她製作個人首張專輯【橄欖樹】,新格唱片1979 年發行。


    這首《橄欖樹》雖創作於1970 年,1972 年版權賣斷給歌林唱片只是歌林唱片缺少伯樂,錯失發行這首經典歌曲的良機,壓箱了七年之久,直到李泰祥在新格唱片製作【橄欖樹】專輯才得以重見天日,且迅速走紅,成為1970 年代末,台灣流行樂壇的重要作品之一,更被視為校園民歌時期重要作品之一:


不要問我從那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甚流浪,浪遠方流浪,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
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流浪,
還有還有,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那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為什麼流浪遠方,
為了我夢中的橄欖樹。


   《橄欖樹》融合了民謠與古典音樂元素,李泰祥採用大量管弦樂編曲,加上女作家三毛填寫具詩意的歌詞,演唱者齊豫獨特的嗓音,三個人的巧妙組合,造就這首歌的亮麗成績。三毛在寫這首歌詞時,只有二十幾歲,但整首歌詞的心境卻宛如一個歷經滄桑女子的心情寫真,若干年後,三毛成為1980年代台灣最知名的暢銷作家之一,從《橄欖樹》中可一窺三毛早期的寫作雛型。 


       1980 年陶曉清在中廣主持的「中西民歌」和〈滾石雜誌〉合辦的1979年年終榜中,《橄欖樹》在齊豫遠赴美國讀書,不克宣傳的情況下,仍位居第七名,齊豫也獲得十大最佳歌手第六名。


    在這張【橄欖樹】專輯中,收錄多首李泰祥被列為十大經典流行的歌曲,包括為電影「歡顏」所寫的電影插曲《歡顏》,作詞者沈呂白,該部電影導演屠忠訓,讓李泰祥將流行與古典做第一次的跨界合作,檢驗商業與學院的差距,竟意外獲得重視與受歡迎,這首電影插曲更一舉摘下1979 年第十六屆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獎:


飄落著淡淡愁,一絲絲的回憶,
如夢如幻如真,弦輕撥聲低吟那是歌,啦啦啦
只要你輕輕一笑,我的心就迷醉,
只有你的歡顏笑語,伴我在漫漫長途有所依,
春雨秋霜歲月無情,海枯石爛形無痕,
只有你的歡顏笑語,我在漫漫長途有所依
......


    李泰祥在齊豫【橄欖樹】專輯中寫道:「音樂家應該真正行動的時候到了。我決心要從嚴肅的音樂工作崗位上走入群眾,寫出有風格,能表現我們大眾生活裡最動人、精緻的感情,寫出眾人的歡樂悲哀和對時代的感覺,並溶合文學,透過大眾歌曲的形式,帶給群眾,走進生活。」


    從他的這段文字中可以窺見,他希望藉這張專輯實現他在1970 年所醞釀的「草原之歌」創作理想,在認識齊豫之後,他找到詮釋他創作的聲音,因此除了將舊作《春天的故事》、《橄欖樹》拿給齊豫演唱,還邀請沈呂白和當代詩人蓉子、羅青等加入作詞陣容,如羅青所寫的《答案》:


天上的星星,為何像人群一樣擁擠呢?
地上的人們,為何又像星星一樣疏遠呢?


 還有蓉子所寫的《青夢湖》


清晨的涼露何等瑩潔,
四月是希望與濃蔭覆蓋下的湖水,
我是未啟航的小船兒
......


    都讓整張專輯流露濃濃的文學氣息,另一首他自譜詞曲的《走在雨中》,充滿朦朧悲淒的美感:


當我獨自徘徊在雨中,大地孤寂沈沒在黑夜裡,
雨絲就像她柔軟的細髮,深深繫住我心的深處,
分不清這是雨還是淚
......


定義草原之歌


    談到【橄欖樹】這張至今仍讓歌迷懷念不已的專輯,李泰祥嚴肅表示,外界都將他的這些創作曲歸納在「校園民歌」裡,嚴格說來,當時胡德夫和李雙澤等人在1973 74 年間推動「唱自己的歌」運動開始為社會與族群創作歌曲他們的創作被稱為「新民歌」這股風潮後來影響到大學校園,促成1975 年楊弦在台北中山堂舉辦「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1977 年全面帶動校園學子創作的「校園民歌」。


    事實上,《春天的故事》、《橄欖樹》、《不要告別》、《一條日光大道》等,這些歌曲的創作時鯆是1970 71 年間,只是發表的時間恰好是「校園民歌」鼎盛時期,而且對於「民歌」二字,李泰祥也嚴肅看待,他認為這股校園學子創作歌曲的風潮,以當時的社會、時空背景而言,應該稱為「校園流行歌曲」較恰當。他所創作的歌曲,方向和本質上和「校園流行歌曲」完全不同,因此他定義自己的這些作品為「草原之歌」。


       1980 年代,他為二十幾部電影寫主題曲和配樂,也寫廣告歌曲,讓人至今仍印象深刻的當屬「三陽野狼125 機車」的廣告歌:「我從山林來,越過林野,跨過叢林向前行......」電影歌曲最膾炙人口的就是1983 年發表的《你是我所有的回憶》,這首歌的歌詞當初是由侯德健和李泰祥合作寫下,唱片發行當時適巧發生侯德健「棄台投共」事件,為了讓唱片順利發行,作詞者只列出李泰祥的名字:


雨在風中風在雨裡,你的影子在我腦海搖曳,
雨下不停風,風吹不斷雨,
風靜雨停,仍揮不去想念的你,
看小雨搖曳,看不到你的身影,
聽微風低吟,聽不到你的聲音,
眼睛不看,耳朵不聽,你是我所有的回憶。


       1984 年,齊豫發行【有一個人】專輯,主打歌《有一個人》是詩人李敏勇譯寫韓國詩人申瞳集作品〈有一個人〉,李泰祥譜曲,這張專輯榮獲金鼎獎最佳演唱獎。


    為了將藝術與歌曲融為一體,1984 年他譜寫鄭愁予的八首詩作並親自演唱,1985 年由滾石唱片出版【錯誤】專輯。在此同時,他也為雲門舞集寫過不少舞蹈音樂; 1973《運行》、1976《吳鳳》、1978《薪傳》、《江湖行》、1979《女媧》、1984《生民》、1992《射日》等,都是選自李泰祥的現代音樂作品。1979 1985 年的創作黃金年代裡,李泰祥的音樂語言無處不充滿著新音樂的影響,他的重要樂曲作品:《太虛吟》、《氣、斷、流》、《現象》、《幻境》,也成為台灣中生代音樂家的代表作。


    直到1989 年,被診斷出罹患帕金森氏症,十幾年的吃藥生涯裡,他體悟到「愛」是創作的泉源,音樂藝術唯有愛,才能深入心靈。他說:「在樂土與天堂中,只有愛與音樂能連接生、死,使人生有意義和價值,我對生命的交代,應該在音樂作品上。」近年來,他展開較大規模的舊作重新整理,由於不斷修改,而有「改仙」稱號。


雲在頭上飛


        2004 年,朋友送他一塊台東玉,溫潤色澤,就像故鄉台東深邃的眼眸;回首兒時的歡樂、新婚的甜蜜,他提筆寫下《都蘭的大眼睛》:


嗨呵呵嗨呦嗨呵呵嗨呦
兒時路已陌生,雲在頭上飛,
我的夢行走在黎明,深於情的人在都蘭,
神秘的大眼睛啊,像大海像明月,
風訴說著藍色的故事,雲在頭上飛,
兒時路已近了,呵嘿呵嘿,
雲在頭上飛,我在思念中起舞,
我在思念中起舞。


    這首歌也是2004 年「台東都蘭山藝術節」的主題歌曲,同年收錄在【雲在頭上飛】李泰祥專輯中,金革唱片發行。雖然十七年來,他已經學會與帕金森氏症和平共存,仍難免感慨生命短暫,宛如夢幻,卻又真實,就像故事般一幕幕呈現在眼前,專輯中,他和張嘉容合作創作歌詞的《夢幻之間》就寫著:


燈光炫目迷人,真假形影交錯重疊,
人生不過是明滅的燈,從前燈光是為了照明,
如今燈光是為打造光影世界,
讓我的光和我的影,投射在人生舞台上
......


    李泰祥的音樂創作雅俗兼容、不論古典或流行都揮灑自如,與生俱來的原創性,造就了獨一無二的「李氏音樂魅力」,在樂以載詩的瑰麗年代中,將音樂與文學織錦出一段美的執著與遼尋,對於這位生命勇者而言,不管生命遭受多大苦痛,只要一息尚存,他就永遠不會放棄熱愛的音樂。


 


引自:http://www.tri.org.tw/per/59/59-64.pd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夜色如水 的頭像
    夜色如水

    飄動而來的是夢,飄動而去的也是~夢

    夜色如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